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

第 1 章   概述

1、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2、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4、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5、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6、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7、人们把1983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8、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9、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
n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n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n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n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因特网的组成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1、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12、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13、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4、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15、1994年4月20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接入因特网的国家
16、几种不同的类别的网络:
1)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广域网 WAN、局域网 LAN、城域网 MAN、个人区域网 PAN
2)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17、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B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18、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

19、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20、_D_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_D _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
_U _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21、在市场化方面 OSI 失败的原因:
①OSI 的专家们在完成 OSI 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②OSI 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低;
③OSI 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 OSI 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④OSI 的层次划分并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22、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OSI。      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23、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n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n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n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4、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②灵活性好。③结构上可分割开。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5、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26、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7、                    主机 1 向主机 2 发送数据

28、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第 2 章  物理层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即:
n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n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n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n  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有关信号的几个基本概念
n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n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n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3、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4、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5、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6、奈氏准则: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否则就会出现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7、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_C _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  b/s
_W _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_S _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_N _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8、让每一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9、导向传输媒体的种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10、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线,衰减都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使用更粗的导线可以降低衰减,但却增加了导线的价格和重量
11、多模光纤:存在许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的传输
    单模光纤:若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光纤就像一根波导那样,它可以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
12、频分复用FDM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时分复用TDM则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13、码分复用 CDM: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14、只要采样频率不低于电话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就可从采样脉冲信号无失真地恢复出原来的电话信号
15、旧的数字传输系统存在着许多缺点:速率标准不统一、不是同步传输
16、xDSL 技术就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
17、ADSL不能保证固定的数据率。对于质量很差的用户甚至无法开通ADSl
18、HFC 网的最大优点:具有很宽的频带,并且能够利用已经有相当大的覆盖面的有线电视网
19、FTTx(光纤到……):光纤到家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路边FTTC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通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
2、链路(link)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交换结点
3、数据链路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功能
4、把链路分为物理链路层和逻辑链路
5、数据链路层传送的是
6、三个基本问题:(1) 封装成帧   (2) 透明传输   (3) 差错控制
7、冗余码的计算
用二进制的模 2 运算进行 2_n _乘 _M _的运算,这相当于在 _M _后面添加 _n _个 0。 得到的 (k + n) 位的数除以事先选定好的长度为 (n + 1) 位的除数 _P_,得出商是 _Q _而余数是 _R_,余数 _R _比除数 _P _少1 位,即 _R _是 n 位

接收端对收到的每一帧进行 CRC 检验
(1) 若得出的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accept)。
(2) 若余数 R ¹ 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就丢弃。
8、点对点协议PPP是现在全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9、PPP这种数据链路层的协议非常简单:接受方没收到一个帧,就进行CRP检验。如果CRP检验正确,就收下这个帧,反之,就丢弃这个帧,其它什么也不做
10、    PPP 协议不需要的功能:纠错、流量控制、序号、多点线路、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11、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①范围小 ②速度快 ③误码率低 ④有单一的管理机构 ⑤拓扑结构比较简单
12、局域网工作的层次跨越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3、媒体共享技术
1)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随机接入;受控接入 ,如多点线路探询,或轮询。 
14、“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 DIX Ethernet V2 标准的局域网 
15、IEEE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 LLC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16、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_t _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对于 10 Mb/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 bit,即 64 字节
17、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 字节,凡长度小于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18、传播时延对载波监听的影响

19、星形网10BASE-T:10代表10 Mb/s 的数据率;BASE表示连接在线的信号是基带信号;T:双绞线
20、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 CSMA/CD** 协议,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
21、IEEE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位的全球地址。
n  IEEE 的注册管理机构 RA 负责向厂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个位元组(即高位24 位元)。
n  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即低位24 位)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必须保证生产出的适配器没有重复地址。
22、    “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帧(一对一);广播帧(一对全体);多播帧(一对多)
23、    1)使用网桥带来的好处
①过滤通信量。 ②扩大了物理范围。③提高了可靠性。
④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 MAC 子层和不同速率(如10 Mb/s 和 100 Mb/s 以太网)的局域网
2)使用网桥带来的缺点
  ①增加了时延 ②在MAC 子层并没有流量控制功能 ③广播风暴
24、    网桥的自学习和转发过程

25、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
26、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
27、虚拟局域网 VLAN 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
①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②每一个 VLAN 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 VLAN。
虚拟局域网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28、虚拟局域网限制了接收广播信息的工作站数,使得网络不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即“广播风暴”)而引起性能恶化
29、速率达到或超过
100 Mb/s** 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30、100BASE-T在双绞线上传送 100 Mb/s 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仍使用 IEEE 802.3 的CSMA/CD 协议。100BASE-T 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
31、1995年IEEE把100BASE-T的快速以太网定位为正式标准,其代号为IEEE 802.3 m
32、IEEE 802.3 m的标准未包括对同轴电缆的支持,这意味着从细缆以太网升级到快速以太网的用户必须重新布线
33、    保持最短帧长不变,但将一个网段的最大电缆长度减小到 100 m。
帧间时间间隔从原来的 9.6 ms 改为现在的 0.96 ms。都是10 Mb/s 以太网的1/10
34、吉比特以太网的特点:
n  允许在 1 Gb/s 下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
n  使用 802.3 协议规定的帧格式。
n  在半双工方式下使用 CSMA/CD 协议(全双工方式不需要使用 CSMA/CD 协议)。
n  与 10BASE-T 和 100BASE-T 技术向后兼容
35、1000BASE-X  基于光纤信道的物理层:
1000BASE-SX   SX表示短波长;1000BASE-LX   LX表示长波长1000BASE-CX   CX表示铜线
1000BASE-T:使用 4对 5 类线 UTP
36、10GE的主要特点:
①万兆以太网是一种数据传输速率达10Gbsp,通信距离可达40km的以太网  ②仍是以太网,只是速度、距离提高了  ③只适合全双工通信,并且只能使用光纤,因此不再使用CSMA/CD  ④网络标准中包含广域网和局域网标准,所以它可以用于局域网之间,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  ⑤局域网标准仍采用IEEE 802.3帧格式和大小  ⑥采用8B/10B编码方案(不用曼彻斯特编码)

第 4 章 网络层

1、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网络在发送分组时不需要先建立连接
2、采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好处是:网络的造价大大降低,运行方式灵活,能够适应多种应用。
3、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对比(简答)

4、网际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 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① 地址解析协议 ARP       ②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③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④网际组管理协议 IGMP
5、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系统。
①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 ②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
③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④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 ⑤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
6、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32位的标识符
7、两级的 IP 地址可以记为:    ::= 代表“定义为”

8、IP 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和主机号字段

9、网络号字段为全0的IP地址是个保留地址,意思是“本网络”。网络号为127(即01111111)保留作为本地软件环回测试本主机的进程之间的通信之用
10、IP 地址的使用范围

11、IP 地址的一些重要特点
① 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 ②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③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
④所有分配到网络号net-id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12、(判断)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数据链路层看不见数据报的IP地址。
13、IP 数据报分片:

14、首部检验和(16 位)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
15、路由器的举例:

16、根据目的网络地址就能确定下一跳路由器,这样做的结果是:
①IP 数据报最终一定可以找到目的主机所在目的网络上的路由器(可能要通过多次的间接交付)。
②只有到达最后一个路由器时,才试图向目的主机进行直接交付。
17、分组转发算法(理解P128)
18、划分子网的基本思路:
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19、从一个 IP 数据报的首部并无法判断源主机或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划分。
使用子网掩码可以找出 IP 地址中的子网部分。 
20、例子:已知 IP 地址是 141.14.72.24,子网掩码是 255.255.192.0。试求网络地址。

21、在上例中,若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24.0。试求网络地址,讨论所得结果。

不同的子网掩码得出相同的网络地址。但不同的掩码的效果是不同的。
22、已知互联网和路由器 R1 中的路由表。主机 H1 向 H2 发送分组。试讨论 R1 收到 H1 向 H2 发送的分组后查找路由表的过程。

23、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 ICMP 询问报文
24、ICMP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
①终点不可达 ②源点抑制 ③时间超过 ④参数问题 ⑤改变路由(重定向)
25、ICMP 询问报文有两种:①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②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26、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PING 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PING 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 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 TCP 或UDP。
27、理想的路由算法的特点:
①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②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③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④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⑤算法应是公平的。 ⑥算法应是最佳的。
28、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
①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②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29、(简答)自治系统 AS
•    自治系统 AS 的定义: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 AS 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 AS 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 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以确定分组在 AS之间的路由。
•    现在对自治系统 AS 的定义是强调下面的事实:尽管一个 AS 使用了多种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和度量,但重要的是一个 AS 对其他 AS 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30、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①内部网关协议 IGP ,如 RIP 和 OSPF 协议
②外部网关协议EGP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31、RIP 协议的三个要点
①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②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③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 30 秒
32、距离向量算法

33、内部网关协议 OSPF的三个要点
n  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
n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n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34、    本地地址——仅在机构内部使用的 IP 地址,可以由本机构自行分配,而不需要向因特网的管理机构申请。      全球地址——全球唯一的IP地址,必须向因特网的管理机构申请。

第五章 运输层

1、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 TCP 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只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全双工的可靠信道。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 UDP** 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2、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
   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TCP 不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
3、(判断)TCP 与 UDP 协议的各种应用和应用层协议(表格)P182
4、TCP/IP的运输层用一个
16 位**端口号进行标志一个端口
5、

应用程序 FTP TELENT DNS HTTP
熟知端口号 21 23 53 80

6、(简答)UDP 的主要特点:
n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n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同时也不使用拥塞控制。
n  UDP 是面向报文的。UDP 没有拥塞控制,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n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n  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 8 个字节。
7、(简答)TCP 最主要的特点:
①TCP 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②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③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④TCP 提供全双工通信。⑤面向字节流。 
8、套接字 socket = (IP地址: 端口号)
9、停止等待协议

10、停止等待协议应注意三点:
n  在发送完一个分组后,必须暂时保留已发送的分组的副本。
n  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
n  超时计时器的重传时间应当比数据在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一些。
11、累积确认有的优点是:容易实现,即使确认丢失也不必重传。
缺点是:不能向发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的信息
12、TCP首部的最小长度是20字节
13、在一个TCP连接中传送的字节流中的每一个字节都按顺序编号
14、在计算检验和时,要在 TCP 报文段的前面加上** 12 字节**的伪首部
15、(简答)慢开始和拥塞避免:P208
1)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 cwnd的状态变量。
2)慢开始算法的原理
①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设置拥塞窗口 cwnd = 1,即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
②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加 1,即增加一个 MSS 的数值。
③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3)发送方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重传的不算在内)就使 cwnd 加 1。

4)设置慢开始门限状态变量ssthresh
n  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的用法如下:
n  当 cwnd < ssthresh 时,使用慢开始算法。
n  当 cwnd >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n  当 cwnd = ssthresh 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n  拥塞避免算法的思路是让拥塞窗口 cwnd 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 RTT 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cwnd 加 1,而不是加倍,使拥塞窗口 cwnd 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5)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当 TCP 连接进行初始化时,将拥塞窗口置为 1。图中的窗口单位不使用字节而使用报文段。
  慢开始门限的初始值设置为 16 个报文段,即 ssthresh = 16。
  发送端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拥塞窗口 cwnd 和接收端窗口 rwnd 中的最小值。我们假定接收端窗口足够大,因此现在发送窗口的数值等于拥塞窗口的数值。
16、(简答)快重传和快恢复
1)快重传算法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这样做可以让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接收方
2)快重传举例

3)快恢复算法:
①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减半。但接下去不执行慢开始算法。
②由于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很可能没有发生拥塞,因此现在不执行慢开始算法,即拥塞窗口 cwnd 现在不设置为 1,而是设置为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减半后的数值,然后开始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加法增大”),使拥塞窗口缓慢地线性增大。 

第6章 应用层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负责处理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通信。应用层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接口,使不同的应用程序能够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以下是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的基本知识:

  1.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使用特定的协议来完成通信任务。一些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传输)、FT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传输)、DNS(域名系统,用于域名解析)等。

  2.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文档。它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客户端通常是Web浏览器,而服务器则存储和提供Web页面。

  3.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是一种用于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它定义了电子邮件是如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确保邮件能够准确地从发送方传递到接收方。

  4. FTP(文件传输协议): FTP是一种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用户可以通过FTP在他们的计算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上传或下载文件。

  5. DNS(域名系统): DNS是一种用于将域名映射到IP地址的系统。它允许用户通过使用易记的域名而不是数字形式的IP地址来访问网站。

  6.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应用层中常见的应用之一,它通过SMTP传递。电子邮件系统包括邮件客户端(如Outlook、Gmail等)和邮件服务器。

  7. 远程访问: 应用层还支持远程访问,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远程计算机,就像是在本地一样使用远程计算机上的资源。

  8. 网络套接字(Socket): 在应用层中,网络套接字是实现网络通信的一种机制。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编程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

总体而言,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从简单的文件传输到复杂的Web浏览和电子邮件传输。这一层的协议和服务直接与用户应用程序交互,使得网络通信对用户来说更加透明。